论装帧艺术的美学特征


       当然,装帧艺术所特有的形式(符号)不是单一的,它可以是文字为主体所构成,也可以是装饰纹样为主体所构成 ;或者是强烈的色彩对比所构成 , 或者是利用材质的肌理所构成……不管千变万化,设计者在画面上的创造空间都必须服从书题的要求,它不、能“离题万里”,无边无际。最主要的是,它必须服从审美的原则:“声一无听,物一无文,味一无果” (《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》上册,第9页)我们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,既反对形式因素的“贫”,单调;又反对“杂”,形式的结构组织的杂乱无章。
       形式美从根本上说,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思潮。这就要求我们的装帧艺术,在审美形式上符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视觉意识需要。——简约之美,这正是与时代相融合的。
        三
       什么是装帧艺术的第二印象?
       我国古时论画,曾有“逸、神、妙、能”四品之说,认为“笔墨精简而意趣俱足”者最佳,“画以意为主,意至而气韵出焉。”也有人说:“艺术不是对一件特殊事物的模仿,而是美感地展示其更深一层的含意 。”凡是艺术作品都强调一个“ 意 ”(意趣、意思、意境……)。毕竟,任何形式的东西,它只是一种外观存在,是美或是丑,当引起人们的注意时,这时人的意识只处于低级的觉醒状态,它还不能构成真正的审美关系,就像婴儿时期的原始心理反应一样。只有当我们的大脑皮层进入积极觉醒状态,能够辨识对象是否具有审美特征时,便随之产生相应的审美注意心理。而一些形式美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深刻的内含,或者根本就无意义的。许多优秀的装帧作品,在读者面前都很“抢看”,更是“耐看”的,它们的形式美感能将读者引人更深一层的遐想之中。所谓装帧设计“要借题发挥”,我的理解就是在艺术的创作中要会“表现”。因为,“表现可以藉暗示的事物使原本平凡者美,或者增强它们业已具有的美”。
       那么,装帧艺术又是怎样“表现”呢?
       简单地说 ,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装帧作品时,他首先要对书稿的内容进行审美感受 ,通过艺术构思,然后对形、色、构图布局的反复推敲,在艺术处理上表现出自己的情感、传达出某种特有的意匠之美。——实际上,就是通常所讲的:艺术家的形象思维,表现出一个能够充分显示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形象,即典型形象。这个形象,是寄寓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,它所蕴涵的内容应是超越形象本身之外的东西。所谓“借物咏情”就是这个意思,艺术家在画面上所描绘的尽管是自然中的牛或羊,表达的却是人世之情。正如我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的那样:诗歌或绘画,都应表述一种“象外之意’’,要表现出一种“味在咸酸之外”的“美”(“饮食不可无盐梅,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”)。这样的“美”,才是耐人寻味的。
       其实,早在古时,我们的老祖宗就有人提出“得意忘象”这个美学命题,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“得意忘形”。庄子说:“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”。“言”的目的原来是为了表达“意”的,因此,得到这个“意”,“言”就可以舍弃了。后来.一位叫王弼的年青人,对这个“得意而忘言”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。他在一本讲解《 周易 》的书中说:“意以象尽,象以言著”,“得意在忘象,得象在忘言”、“立象以尽意,而象可忘也;重画以尽情,而画可忘也 ”。他在这里是对庄子的话“借题发挥 ”了。(原来《易传》中的“意”、“象”、“言”是指卦意、卦象、卦辞)。可见艺术家所反映出的“言”和“象”(形式)都不是目的,真正的而是在于“意”(表现)。——我们不妨再引用一下陶渊明的名句: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;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(《饮酒二十首》之四)在此,诗人向人们展现的确实是一幅富有诗情的画面。它之所以美,并非是那些物象:菊、篱、山、 日、鸟,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可见的形,而真正的意是“悠然见南山”,处于一种“忘言”的境界。
       装帧艺术要给人的美感.是否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和借鉴呢?回答是肯定的。看来.仅有“ 形式美 ”是不完整的,它要让读者耐人寻味,就必须“表现”出某种意——《神曲》上的“星点”、《外国文艺》上的“W”……是艺术家“惨淡经营”的结晶。—装帧艺术也要“以形写神”。不管书稿的内容描绘的是人、物或理,我们所应追求的也就是传神和气韵。我们的创作就应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定的情感和意思——不仅是书稿所达出的神韵,还要表现设计者自己的精神情操。

本文出处:上海印刷厂 转载请注明出处
相关热门搜索 书籍装帧  
  • 上海豪禾印务有限公司刊登此文(论装帧艺术的美学特征)只为传递信息,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。
  • 如果此文(论装帧艺术的美学特征)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  • 如果此文(论装帧艺术的美学特征)内容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