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源于解读地域、历史和生活

       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(原灌县)。城市因有二干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和J工程都江堰而得名。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的世界级文化遗产。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,柏条河、走马河、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,同时,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,场地被分为三块。
 
  本文从地域自然和文化过程,历史,场所的现状问题和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人手,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,并将景观的艺术设计理解为解读地域和场所精神的过程。
  一、设计目标
 
  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,体现古老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,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、建筑(包括桥)文化和种植文化。使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、高品位、高水平的城市中心广场,包容了文化功能、休闲功能、旅游功能。
 
  二、设计构思来源之一: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研究与历史阅读
 
  文化挖掘——水文化之精神
  因水设堰,因堰兴城,水文化是都江堰市特色的来源与根本特征,为此,都江堰广场之场地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:
 
1.地域景观:天府之源——自然与文化景观格局
  都江堰市枕居都江古堰,座落在群峰脚下,镶嵌于蒲阳、走马、江安、柏条四河之间。西北古堰雄姿,群山环峙;东南平畴万里,天府良田无垠。其水由西北向东南而行,畅游百川,泽万顷良田,奔腾呼啸,气势磅礴。放射状的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自然和文化景观格局的基础。都江堰是天府扇面的起点,而广场则为都江堰市的扇面核心或称“水口”。
 
  2.阅读历史:饮水思源——以治水、用水为核心的历史文脉及含义
  (1)治水的渊源
  都江堰真正为多数人公认的始创者是秦昭王时的蜀郡守——李冰。都江堰却是一个千秋工业,它凝聚了数千年蜀人的辛劳。继李冰之后,各朝代的人都对都江堰进行了修复与改造,技术上不断得以更新。
  (2)种植文化
  随着都江堰工程的进一步完善,成都平原处处皆为人间乐土,沟渠纵横,阡陌交错,地无旷土,已到了“天孙纵有闲针线,难绣四川百里图”的佳境。汉化后的种植文化将种植与养殖统一,稻鱼结合,自成体系。
种植文化使蜀“人杰地灵”,成为政治经济的重地,也为后世种植、渔业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,并激发了我们的设计思路与灵感。
  (3)植根古蜀的建筑技术
  都江堰工程中的若干重要技术,如笼石技术(竹笼卵石及后来的羊圈一木桩石笼工程)、鱼嘴技术、火烧崖、石凿崖技术、都江堰渠首和有关河渠上的若干索桥的建筑技术,都具浓重的地方水利风格,富有民族文化特征。
  另外川西民居及宗教建筑也有鲜明的特点,特别是对竹木石材的应用及艺术处理都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。
  (4)石文化
  古代蜀人有崇拜大石、崖石的原始宗教意识。石犀、石马是具有地方特征的神物,蜀人认为犀牛神可战胜水神,而且有阴阳五行说的内涵,从五行相克的关系看,石属土,土胜水,石神有镇水的含义。
  (5)水的其它衍生文化
  都江堰因水而生的文化很多,如神话、祭祀文化、景观及历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等。这里只提一下都江堰的开水节,它源于远古对水神的祭祀,后来改祭李冰。古老的庆典民俗传承千年以上,成为都江堰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。它增进了人们对水文化的认识。
 
  3.市民休闲行为之特点
  时代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生活节奏愈来愈快,而这里却处处有别地少见的悠闲景象。成都有“最悠闲城《之美誉,而其中尤以都江堰为最。这里的人们喜欢悠哉自在的日子,颇有 “长夏无事,夕阳西下,明月东升。搬个小板凳,沏上壶不浓不淡的茶,聚几个不衫不履的人,说几句无拘无束的话”的味道。
 
三、设计构思来源之二:场地问题的分析
 
  景观设计的要旨是解决问题,现状都江堰广场有许多问题必须通过设计来解决:
  1.城市主干道横穿广场,将广场一分为二,人车混杂。
  2.用于分水的三个鱼嘴没有充分显现,本应是最精彩的景观,却被脏乱所埋没。
  3.渠道水深流急,难以亲近,其中一段已被覆盖。
  4.广场被水渠分割得四分五裂,不利于形成整体空间。
  5.局部人满为患,大部分地带无人光顾。
  6.多处水利设施造型简陋,破败不堪。
  7.大部分地区为水泥铺地,乏景观特色与生机。
  8.周围建筑既无时代气息也无地方特色。
相关热门搜索 设计理论  
  • 上海豪禾印务有限公司刊登此文(设计源于解读地域、历史和生活)只为传递信息,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。
  • 如果此文(设计源于解读地域、历史和生活)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  • 如果此文(设计源于解读地域、历史和生活)内容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。